“相对于国社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该如何写作?

发布者:习琴琴发布时间:2023-04-18浏览次数:268

  

  对此,我的写作建议是:

  首先,要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页面截图如下图所示)做些基础检索工作,把握“已立同类项目”的概况。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检索到的“已立同类项目”的项目名称和学术综述的研究议题是一致的,不容易跑偏。然后在具体检索的时候,再根据检索结果的多少,来对检索词进行适当的限制和扩展。

  比如,我们申报课题的名称是“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可以先用“边疆治理理论”进行检索,如果没有得到检索结果或只有一两个检索结果,可以再用“边疆治理”进行检索,如果还是没有检索结果或立项项目非常少,还可以用“边疆”进行检索,之后人工筛选,找到和我们申报课题最相关的已立项同类项目。

  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这些项目的研究进展(可以去中国知网检索项目主持人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去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检索项目主持人出版的著作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中的数据更新具有滞后性,比如现在的2023年项目申报季里,数据库中还没收录2022年获批立项的项目数据。

  因此,可以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查找下载2022年获批立项项目名单(.xls文件),之后打开文件,进行关键词检索工作。这样一来,我们检索到的“已立同类项目”就不容易有缺失。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有检索结果呢,没有“已立同类项目”不是说明自己申报的课题还没有人研究,这不是更有价值吗?还真不是。

  这就是下面我要重要谈及的问题。

  第二,要在对“已立同类项目”的分析基础上呈现我们申报课题的新进展和价值。

  这里我们一定要清楚一点:申请书和活页中新增加的这项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申报课题相对于已立同类项目的价值。参考提纲中的完整原文是:“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特别是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

  也就是说,参考提纲中增加这项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凸显申报课题相对于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进而在这些新进展中体现申报课题的价值。

  因此,“已立同类项目”既不能完全没有或者非常少,也不能非常多。

  一方面,不能没有“已立同类项目”。如果没有同类项目,那要怎么体现我们申报课题相对于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进而在这些新进展中展现我们申报课题的价值呢?所以在道理上讲,我们是一定要找到“已立同类项目”才行——没有同类项目,或者是我们的数据检索能力堪忧,或者是我们申报的课题价值令人堪忧。不管是哪个结果,都会阻碍我们的课题立项。

  另一方面,“已立同类项目”也不是越多越好。这个道理容易理解,同类项目越多,我们申报课题的新进展和价值就越不容易展示,或者不容易让评审专家信服。比如我们这样来写(数据是我自己编的):“已立同类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认同’和‘政策分析’选题方向。据不完全统计,立项数为1168项,后者为335项。”怎么样?想想看,如果你是评审专家,看着这几百上千的“已立同类项目”,你还有信心同意这个申报课题获批立项吗?

  第三,可以遵循如下三个原则来把握相对于已立同类项目新进展的写作。

  其一,以“少精准、多虚化”的方式使用数据。如果“已立同类项目”很少,只有几项,那就把数据写精准。

  比如“经数据库检索,近五年获批立项的同类项目有4项,研究选题集中在……等问题”;如果“已立同类项目”很多,几十项甚至上百项,那就把数据以虚化方式处理。比如“已立同类项目集中在‘国家认同’与‘政策分析’两个研究领域,学科分布多为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和马列·科社。”

  其二,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呈现区别”上。也就是说,要把写作重点放在申报课题与“已立同类项目”之间的区别上。

  比如,“已立同类项目中尚未出现从复杂科学视角关注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着力推进的地方。

  其三,要努力把“新进展”写实。既然写作参考提纲的提示落脚在新进展上,就一定要把这个内容精心组织、好好设计一下,以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加以展现。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要把新进展写实。什么意思呢?

  比如“本课题的研究立意高远、内容广泛、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新意频出……”就远不如“较之于已立同类项目,本课题从概念解读、关系阐释、脉络梳理、机理分析和策略探讨等五个方面系统呈现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社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写实。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从“技术处理”的角度回答如何体现“新进展”,如果已立同类项目确实非常多,而我们的新进展确实写得勉为其难、力不从心,那么还是建议大家回到选题,重新审视申报课题本身是否真的具有“新推进”。

  因为在更多时候,我们写不出新推进的真正原因不是不会写,而是确实没有新推进。

  本文刊载于:知乎社科·学术成长

  原文网址:https://www.zhihu.com/column/tarenerxing